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對優質弱筋小麥的需求量不斷提高。而我國中大型面粉企業年生產餅干、糕點的能力因缺少優質麥原料,開工率不足40%[1]。我國每年都需要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大量進口優質弱筋小麥。江蘇省作為全國最大的弱筋小麥優勢產業區,在發展弱筋小麥生產和加工培育優質弱筋小麥品種方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特別是江蘇沿江各縣市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優質弱筋小麥的核心區域。江蘇省生產出來的弱筋小麥品質已接近或達到優質弱筋小麥國家標準,近幾年已初步滿足市場需求,緩解了弱筋小麥緊缺的狀況。
我國弱筋小麥標準指定和市場需求
弱筋小麥(國外通常稱為軟質小麥)指面筋強度弱、籽粒軟質、蛋白質含量低、延伸性較好,小麥粉質率不低于70%,適于制作成餅干、糕點等食品的小麥。
我國對現有弱筋小麥的品質評價國標(GBT17983-1999)主要指標是面粉濕面筋含量低于22.0%(14%濕基)、籽粒粗蛋白質含量不高于11.50%(干基)和穩定時間不超過2.5 min。這3個指標還未涉及反映軟筋小麥品質的吸水特性和烘培品質等。
據國內市場調查和專家測驗,中國小麥的年消費是約10 000萬t以上,其中傳統中筋類蒸煮食品占總消費量的90%以上。目前,我國餅干、糕點小麥年需求量為600萬t以上,占小麥總消費量的5%~6%。國內生產量小,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主要還是靠國外進口[3]。
我國弱筋小麥發展面臨的挑戰
發展優質弱筋專用小麥已成為我國小麥生產和加工專用的迫切需要。從1985年我國就提出發展專用小麥開始,到1996年發展面積也只有106.7萬hm2。一直到2001年,專用小麥面積才迅速發展,其中強筋和弱筋小麥國標的專用小麥面積在213萬hm2,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外專用小麥的進口。按我國弱筋小麥的品質要求,現有品種蛋白質和面筋含量過高,不宜制作成優質餅干、糕點等食品,還是要從歐美國家進口優質弱筋小麥[4]。
2003年農業部《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構建的3個全國小麥優勢產業帶中包含“長江下游優質弱筋小麥優勢產業帶”。江蘇省可規劃生產弱筋小麥面積在60萬hm2左右,其中江蘇沿江、沿海和丘陵處于核心區域,被確立為唯一的優質弱筋小麥優勢產業帶。該地區生產的優質弱筋小麥將成為今后我國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