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筋小麥產業現狀
◆ 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糧食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 “雖有數斗玉,不如一盤粟”;“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作為全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和最大的糧食消費國,解決13億人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糧食生產快速發展,以占世界不足9%耕地、6.5%淡水資源生產了1/4糧食,養活了近1/5人口,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人多地少,糧食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國家提出糧食安全戰略方針的核心要義是端牢中國人的飯碗,重要目標是保障口糧絕對安全。
◆ 小麥作為世界上分布最廣、種植面積和貿易總量最大的作物,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影響遠高于其他作物(Reynolds等,2012)。小麥在中國三大糧食作物中,口糧消費量最多、貿易量最大、單產增速最高的作物,目前小麥耕種收機械化整體水平在95%以上。
◆ 冬小麥生長周期長,可充分利用晚秋、冬季、春季和初夏光、溫、水資源,且管理回旋余地大,穩產性好。
1961-2012年世界小麥面積和產量的變化——數據來源:FAOSTAT
◆ 在我國,小麥是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季,小麥豐歉決定了全年糧食生產形勢。“夏糧豐收,全年主動;以秋補夏,擔驚受怕”。
◆ 小麥因含有獨特的面筋,可加工成為種類繁多的食品,全球約35%人口以小麥為主食,口糧比重超過60%。小麥為人類提供的蛋白質總量20.3%(超過全世界蛋奶肉為人類提供的蛋白質總和),熱量18.6%,超過其它任何作物。
1992-2012年中國小麥消費量及消費結構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
由于小麥生產是我國夏糧和全年糧食總產的“定海神針”,因此,發展小麥生產中央領導十分重視,國際社會非常關注。
2014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夏糧生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小麥產業發展很快,主要表現在:
1.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總產實現“十二連增”,并創造了畝產821.7公斤的高產紀錄;
2.優勢區域逐步形成。黃淮海強筋冬小麥產業帶、長江下游弱筋小麥產業帶、大興安嶺沿鹿強筋春小麥產業帶。
3.小麥質量明顯改善。培育了一批強筋、中筋、弱筋小麥品種;形成了一批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實現了“三個歷史性突破”。
4.產業優勢不斷提升。以河南為例,全省小麥加工企業2135個,占全國24%;年加工能力6117萬噸,占全國30%;面粉產量4848萬噸,居全國首位,市場占有率超過25%;速凍食品占全國市場份額60%。
5.競爭能力顯著增強。河南省新鄉市打造“中國第一麥”;淮濱縣打造“中國弱筋小麥生產第一縣”, “金豫南”牌低筋面粉暢銷全國 。
中國小麥生產發展的“三個歷史性突破”
我國小麥分為強、中、弱筋三大類,分別有不同加工用途:
強筋小麥:籽粒硬質,蛋白質含量高,面筋強度大,面團延伸性好,適于生產面包粉、搭配生產其它專用粉用的小麥。
中筋小麥:籽粒硬質或半硬質,蛋白質含量和面筋強度中,面團延伸性好,適于制做面條、饅頭等傳統主食用的小麥。
弱筋小麥:籽粒軟質,蛋白質含量低,面筋強度弱,面團延伸性較好,適于制做餅干、糕點和南方饅頭、包子等食品用的小麥。
全國小麥優勢區域示意圖
近年來我國小麥在產量增加的同時主要品質性狀呈下滑趨勢。據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2008-2010年對黃淮地區小麥品質監測結果,容重、蛋白質含量、濕面筋含量穩定時間四項指標為評價依據(國家優質強筋二級標準),連續3年農戶田間小麥優質率分別為8.7%、3.5%和3.2%;倉儲小麥優質率分別為3.8%、0和0.9%,出現 “統計有數字,倉庫沒糧食”的局面。
我國小麥蛋白質含量變化(%)
我國歷年小麥質量狀況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對主食多樣化、優質化、營養化市場需求不斷增加。據統計,我國優質麥年需2000萬噸,生產難以滿足,尤其是弱筋小麥不足10%,缺口很大。主要原因:1、穩定達標的優質品種少(弱筋麥真正達到國際軟白麥標準品種極少); 2、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水平低,農民分散種植,混收混儲混售;3、優質栽培技術未落實到位;4、生態條件變化和自然災害影響;5、國家優質優價收購政策未真正形成。
發展優質弱筋小麥生產要抓好:
選擇優勢區域→選用優良品種→訂單規模種植→優化栽培管理→分品種單收單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