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筋小麥的產量及其品質受品種、生態和栽培條件的共同影響,不同地區的生態條件包括光、溫、水、肥、氣等這些因素各不相同,均影響弱筋小麥的產量和品質的形成。如水分,隨著小麥生育中后期雨水增多,籽粒蛋白質和面筋含量下降,因而表現為我國小麥籽粒蛋白質和面筋含量由北向南逐漸降低,但降水過多特別是小麥花后降水量過多意味著日照少,不利于植株進行光合物質生產,影響籽粒產量,收獲期遇降雨還會降低小麥籽粒色澤,粒色變暗,粒重減輕,品質變劣;又如溫度,籽粒蛋白質含量與小麥抽穗至成熟期的平均氣溫呈極顯著正相關,小麥抽穗的成熟期日平均氣溫每上升1℃,籽粒蛋白質含量提高0.435個百分點。再如土壤類型,在穩水保肥能力差的偏砂性土壤種植小麥,因其后期供肥能力差,籽粒蛋白質含量和濕面筋含量低,相反保肥穩水能力較強、肥力水平高的粘性的壤土,有利于小麥后期籽粒生長、蛋白質含量和面筋含量的提高。
因此,在我國并不是所有地區都能生產弱筋小麥,存在一個適宜的種植區域。我國的弱筋小麥適宜生長區域多集中在我國的南部和東部地區,期中尤其是長江流域的沿江高沙土區、沿海的砂土區、黃淮平原的黃泛區(砂土)、部分丘陵地區(砂土)及其它省市的砂土區適宜發展弱筋小麥。
在農業部提出《中國小麥品質區劃方案》中,將我國劃分為三個專用小麥生產區,其中將南方劃分為中筋與弱筋冬麥區。
在這些區域里面,長江中下游地區最符合生產弱筋小麥所需的生態和生產條件,是我國發展弱筋小麥的優勢區域,可以構建成長江中下游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
長江中下游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主要包括江蘇、安徽兩省淮河以南、湖北北部、河南南部等地區,現有小麥面積3500萬畝。這個區域發展目標是以優質弱筋小麥為主,經過五年發展,種植面積達到1300萬畝,其中江蘇沿海沿江等地區發展800萬畝,鄂豫皖接壤的適宜地區發展500萬畝。
整個長江中下游專用小麥產業帶分為三個優勢區域:
一是沿海沿江優質弱筋小麥優勢區,主要是江蘇淮河以南,除里下河以外的廣大麥區,弱筋優勢比較明顯,是種植優質餅干、糕點類弱筋小麥的優勢區域。
二是江淮中部的準弱筋和優質中筋小麥優勢區,主要包括江蘇的里下河地區和安徽的滁州地區,可以建成準弱筋小麥和優質蒸煮類中筋小麥生產基地。
三是皖豫鄂弱中筋小麥優勢區,主要包括安徽的江淮西部,河南信陽地區以及湖北的襄樊等地區,屬于弱筋與準弱筋小麥適宜區和中筋小麥次適宜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