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氣溫逐步回升,全省小麥陸續進入拔節孕穗期,受春季降雨過程多,尤其是2月中旬末大面積持續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影響,麥田土壤含水量高、濕度大,利于紋枯病等病害發生。據省氣象臺預測,下一階段,我省氣溫偏高、起伏較大,仍有多次降雨過程、莖基腐病局部中等發生。各地要強化監測預警,加強防治指導,切實做好小麥拔節期以紋枯病為主的病蟲害防治工作,為奪取夏糧豐產豐收奠定堅實基礎。
病蟲發生概況
1、紋枯?。簱鞯叵到y及大田調查,隨著氣溫回升,近期部分地區田塊病情上升較快,沿淮、淮北部分旱茬麥田及里下河、沿海部分群體較大的稻茬麥田已達防治指標。主要發生特點有:一是始見病期晚于上年,前期擴展慢,2月底以來擴展加快。全省最早2023年11月28日豐縣查見病株(旱茬麥),較上年推遲11天,與常年相當,但受1月以來的多次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影響,病情總體擴展較慢;2月底以來,隨著溫度不斷回升,病情擴展迅速,沿淮、淮北、里下河、沿海等地均已見病。二是近期病情總體偏輕,局部重于上年同期。3月上旬調查,全省累計發生291.8萬畝,比上年同期減少23.2%,平均病株率0.7%,低于上年的1.4%。發生區域集中在沿淮、淮北地區,蘇南、沿海大部分地區零星發生。但沿淮、淮北部分地區發生程度明顯重于上年。豐縣調查,全縣病田率為78.0%,病株率平均9.6%(最高46.2%),高于去年同期(60.0%、6.6%);東海調查,全縣病田率20.0%,平均病株率5.2%(最高23.3%),去年同期未查見紋枯病。三是旱茬麥明顯重于稻茬麥。徐州大田普查,全市病田率35.6%,平均病株率4.1%,其中旱茬麥病田率41.6%,平均病株率5.4%;稻茬麥病田率29.0%,平均病株率3.2%。沛縣系統調查,旱茬麥、稻茬麥平均病株率分別為13.4%、0.6%;豐縣旱茬麥、稻茬麥平均病株率分別為10.2%、4.9%;濱海大田調查,旱茬麥病田率69.23%,病株率平均2.99%(最高12.94%),稻茬麥田未見病,群體大、旺長的田塊早于、重于群體適宜的田塊。
2、莖基腐病:當前我省小麥莖基腐病累計發生19.5萬畝,于2月26日在無錫宜興市首次查見,比上年提早24天,主要在蘇南、沿海部分地區發生,平均病株率0.1%,重發田塊最高病株率達8.0%,發生面積、發生程度均高于上年同期。
3、其他病蟲:總體輕發生。其中:麥蜘蛛,輕于上年,全省平均每尺單行蟲量2.2頭,低于上年同期(3.8頭),沿淮、淮北部分田塊蟲量高,其中洪澤區每尺單行蟲量31.8頭,最高每尺單行蟲量達1125頭,高于上年同期。蚜蟲,輕于上年,全省平均百株蚜量1.7頭,低于去年同期(12.8頭),全省大部分田塊百株蚜量在10頭以下,沿江部分地區最高百株蚜量超過200頭。白粉病,1月30日首次查見(鹽城阜寧),早于上年,3月上旬阜寧調查,平均病株率0.53%(最高5.2%)、病葉率0.12%(最高1.2%),遠低于去年同期的8.5%、1.6%。當前僅在東部沿海部分地區零星見病,輕于去年同期。
防治意見
隨著氣溫回升,小麥群體增大、田間郁閉程度進一步加大,加之土壤含水量高,利于紋枯病、莖基腐病等多種病害發生。各地務必要加強監測預警、強化分類指導、優化防控措施,科學打贏春季以紋枯病為主的小麥病蟲防控第一仗。
一是加強監測預警。要根據測報規范要求,認真做好系統調查和大田普查工作,尤其是要加大對群體密度大、見病早的田塊調查,準確掌握病蟲情發生發展動態。及時準確報送病蟲信息,適時組織開展會商,結合天氣趨勢,發布預警信息,為正確開展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二是優化防控措施。返青拔節期是預防控制小麥紋枯病、莖基腐病等病害的重要時期,噴施對路藥劑可有效控制病害發生危害,可選用2024年江蘇省綠色防控聯合推介產品。對紋枯病,在小麥拔節初期,田間病株率達10%時,選用噻呋酰胺、戊唑醇、井岡霉素等單劑或復配劑開展防治;在基腐病發病初期或上年重發區域,在返青拔節期示范應用丙硫菌唑、丙硫唑、葉菌唑、氰烯·戊唑醇、咪鮮胺·噻霉酮等單劑及其復配劑。選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高效自主飛行植保無人飛機于早晨露水未干時或傍晚施藥,要用足藥量和水量,噴桿噴霧機畝用水量20~30公斤,機動彌霧、靜電噴霧畝用水量15~20公斤,高效植保無人機畝用水量不低于1.5公斤。對發病重的田塊,在第一次防治結束后7~10天開展二次防治。使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或背負式噴霧器時,應注意調低噴頭高度和方向、適當加大用水量,重點噴施小麥莖基部。對麥蜘蛛、白粉病、蚜蟲等多種病蟲混發區域,要統籌做好防控安排,實現一噴多防、一噴多效。在病蟲防控的同時,可結合苗情,添加生長調節劑或免疫誘抗劑,如蕓苔素內酯、赤?吲乙?蕓苔、三十烷醇、噻苯隆、二氫卟吩鐵等,提升抗病蟲和抵御倒春寒等能力,助力小麥單產提升行動。使用后的農藥包裝廢棄物要做好回收處置。